近期,宝钢集团董事关于“中国钢铁业大规模国际化时代即将到来”的讲话,在业内引起了一片沸腾。但就目前而言,国内
流体管行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,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,今年钢铁产业增速全面放缓,过高的成本压力让钢铁行业提前进入了微利时代,而对设限的外资引进政策也制约着国内钢铁行业不能大步前行。“走出去,引进来”的新思路,恰巧为国内徘徊不前的钢铁行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,所有人都期待国际化时代早日到来。
结构调整 钢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
长期以来,中国钢铁行业亟待解决的、最迫切的一个问题就是结构调整。目前我国
输送流体管行业机构较为复杂,产品结构和出口数量都比较低迷,企业经营风险较大,盈利甚微。虽然一直以来,国家都在倡导调整钢铁行业产业机构,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,效果却并不是很明显。当下国内钢铁行业的整体结构特征的实质仍然是服务于国内经营,但是,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,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转移将是必然趋势。
国际化要求钢铁行业“走出去 ”
就国内钢材市场现状而言,粗钢高产致使国内供需矛盾比较突出,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求钢铁行业必须“走出去”。据国内知名现货交易平台-中国钢铁现货网(www.gtxh.com)的市场报告指出,粗钢产量方面,7月国内粗钢产量为5930万吨,同比增长15.5%。8月份,国内粗钢产量为5875.2万吨,同比增长13.8%,日均产量达到189.52万吨。而出口方面,7 月份我国出口钢材444 万吨,同比减少10 万吨,环比增加15万吨;进口钢材124 万吨,同比减少16 万吨,环比增加4 万吨;8月中国成品材出口量为420万吨,较一个月前减少25万吨,8月出口量同比下滑7.9%。
8月份以来,在成本增加、资金紧缺以及出口屡遭反倾销的影响下,钢材出口总量有小幅下降。国内方面,由于钢铁行业下游需求一直不能释放,市场库存眼看着高升,而钢铁出口却又受到限制,国内市场压力顿时升级。因此,国际化道路自然而言就成了中国调整钢铁结构的一个必要手段。
而钢铁行业国际化,不仅有助于解决部分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,还可以通过国际化经营,协同国内外优势,合理配置资源,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,从而增加企业盈利能力。同时,通过海外属地化生产减少出口,还可以降低对国内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负荷。因此要实现大规模国际化时代到来的愿望,中国钢铁业就必须与中国制造业大规模国际化同步,努力走出去。
引进资金 促进产业重组
除了结构问题之外,钢铁行业还有另外一个致命的弱点,那就是资金